韩国忠南大学与国民健康保险公团联合研究团队于2022年8月发布了一项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针对首尔历史性暴雨灾害后受灾地区居民的医疗行为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建立灾后居民健康问题的个性化医疗支持体系的迫切性。
医学院韩昌宇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与国民健康保险公团大数据研究开发室合作,创新性地运用健康保险大数据,系统研究了洪灾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模式的影响。这项开创性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GeoHealth》2024年10月刊。
研究团队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首先基于首尔市政府提供的洪水痕迹图,将2022年8月8日至9日暴雨重灾区的龙山区、铜雀区、冠岳区、瑞草区细分为严重浸水区、轻微浸水区及非浸水区。随后运用合成控制法(Synthetic Control Method),对比分析了各区域居民在灾前灾后的医疗服务使用变化,准确评估了暴雨洪水对医疗需求的冲击。
研究发现具有显著警示意义:暴雨后两周内,严重浸水区居民相比未受灾区域,因外伤就诊人次激增56.2次,慢性呼吸道疾病就诊增加14.1次。值得注意的是,孕产相关医疗服务使用量却下降5.3次。研究团队深入分析指出,这一现象反映了灾民优先处理急性创伤的应急行为,以及孕妇群体为规避风险而主动推迟常规产检的无奈选择。
2022年8月首尔特大暴雨灾害后,韩国政府借鉴日本经验,升级了防洪工程体系,包括建设防洪公园和引入AI预警系统。但研究团队强调,当前防灾体系仍存在明显短板——缺乏针对居民健康管理的系统性预案。
研究建议应着重完善三个方面:首先,优化受灾居民疏散方案,强化高风险区域居民的安全健康教育;其次,建立特殊人群医疗保障机制,确保慢性病患者和孕产妇等脆弱群体在灾时能获得持续治疗;最后,开发智能化的个人健康监测系统,实现精准医疗援助。
韩昌宇教授特别指出:"在气候变化与城市扩张的双重压力下,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将呈常态化趋势。"他警告说:"灾后若忽视慢性病管理和创伤后护理,或放任弱势群体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将可能引发长期的公共健康危机。"
这项研究开创了自然灾害健康影响评估的新范式,其创新价值体现在:首次采用健康保险大数据构建灾害医学研究框架,建立了自然灾害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关联分析模型。该成果不仅为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更为完善国家灾害医疗应对体系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